王勃

王勃
唐代诗人、初唐四杰之一
王勃
选自《晩笑堂竹荘畫傳》
國家唐帝国
子安
神號水仙尊王
籍貫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
出生唐高宗永徽元年(650年)
逝世唐高宗上元三年(676年)
中国南海
墓葬越南乂安省宜祿縣Nghi Lộc宜春鄉
《王子安集》16卷
生卒年有争议

(650年-676年[1]),字子安绛州龙门(今中国山西河津)人。初唐时期的诗人,擅长骈文,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“初唐四杰”。

生平

永徽元年(650年)出生。王勃出身世家,是隋煬帝經學大儒王通的孙子[2],詩人王绩的侄孙。王勃小时候很聪慧,从小就能写诗作赋,天下目为神童。《旧唐书》载:“六岁解属文,构思无滞,词情英迈,与兄才藻相类,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:此王氏三珠树也。”杨炯《王勃集序》上也说:“九岁读颜氏汉书,撰指瑕十卷。十岁包综六经,成乎期月,悬然天得,自符音训。时师百年之学,旬日兼之,昔人千载之机,立谈可见。”王勃写文章往往前先磨墨数升,然后畅饮酒酣,引被覆面卧,待酒醒時“援笔成篇,不易一字”,時人谓之“腹稿”。[3]

麟德元年,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,曰“所以慷慨于君侯者,有气存乎心耳”[註 1],刘祥道大為贊賞,向朝廷表荐,麟德三年(666年),对策高第,被授予朝散郎之职。王勃恃才傲物,经常得罪人。后任虢州参军。王勃私匿罪奴曹达,被告发。王勃懼事泄,杀曹达,以“擅杀官奴”論死。其父受牽連貶官交趾(今越南北部)县令。不久,王勃遇大赦,仅去官职,[4]上元二年渡舟前去交趾省親,[5]次年(上元三年)秋返回廣州,渡海[註 2]溺水而死,一说溺水被救起,不久惊吓而死,年僅二十八歲。[6]許多從事漁業、航海者悼念王勃,尊稱他為水仙王,供奉於船上、港口、河邊。

現今越南乂安省宜祿縣Nghi Lộc宜春鄉仍然有王勃墓。[7]

风格

王勃的诗多描寫個人生活、抒发个人情志;也有一些抨击时弊,少数抒发政治感慨、隐寓对豪门贵族的不满之作;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。工於五律五绝,明代胡应麟《诗薮·内编》以其五律“兴象婉然,气骨苍然,实首启盛、中妙境。五言绝亦舒写悲凉,洗削流调。究其才力,自是唐人开山祖。”

他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,他在《上吏部裴侍郎启》认为“君子以立言见志。遗雅背训,孟子不为;劝百讽一,扬雄所耻。苟非可以甄明大义,矫正末流,俗化资以兴衰,家国由其轻重,古人未尝留心也。”对初唐文坛的风气转变起了很大作用。

滕王阁下的王勃雕像

名句

  • 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——〈滕王阁序
  • 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;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——〈滕王阁序
  • 关山难越,谁悲失路之人;萍水相逢,尽是他乡之客。——〈滕王阁序

著作

王勃的诗文集原有30卷,现仅存《王子安集》16卷,存诗80多首,文章90多篇。他最著名的作品是《滕王阁序》。關於〈滕王阁序〉的由來,唐末王定保的《唐摭言》有一段生动的记载,原來閻公本意是讓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,不料在假意謙讓時,王勃卻提筆就作。閻公初憤然离席,至配室更衣,专会人伺其下笔。初聞“南昌故郡,洪都新府”,閻公覺得“亦是老生常谈”;接下來“台隍枕夷夏之交,賓主盡東南之美”,公闻之,沈吟不言;及至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一句,乃大驚“此真天才,当垂不朽矣!”,出立於勃側而觀,遂亟请宴所,极欢而罢。

另有:

  • 《汉书指瑕》十卷
  • 《周易发挥》五卷
  • 《次论语》十卷
  • 《舟中纂序》五卷
  • 《大唐千岁历》若干卷
  • 《皇帝八十一难经注》若干卷
  • 《合论》十卷
  • 《玄经传》若干卷
  • 《续文中子书序诗续》若干篇

均已亡佚。


现存版本:

  • 明崇祯张燮编《王子安集》16卷
  • 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《王子安集笺注》20卷
  • 杨守敬《日本访书志》著录卷子本古钞《王子安文》1卷,并抄录逸文13篇(实为12篇,其中6篇残缺)
  • 罗振玉《永丰乡人杂著续编》辑有《王子安集佚文》1册,共24篇,增杨氏所无者12篇,补足杨氏所录6篇残缺之文
  • 日本京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1集有《王勃集残》2卷


另有清宣统三年刊姚大荣《惜道味斋集》有《王子安年谱》。

近年何林天根据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,点校整理了《重订新校王子安集》,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。

脚注

  1. ^ 唐朝王勃《上刘右相书》
  2. ^ 不如今日陸路發達,古代主要是通過北部灣走水路的交通方式來往交趾。

参考资料

  1. ^ 此據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。王勃之生卒年,尚無確考。一种说法根据《杨炯集》卷三《王子安集原序》载:“命不与我,有涯早谢,春秋二十八,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。”说他於上元三年(676年)卒,年二十八岁。据此推断,王勃生於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。《旧唐书·文苑·王勃传》中载:“上元二年,勃往交趾省父,道出江中,为采莲赋以见意,其辞甚美。渡南海,堕水而卒,时年二十六。”據此則推得生年為贞观二十二年(648年)。另据王勃自撰《春思赋》:“咸亨二年,余春秋二十有二。”咸亨二年即671年。据此,则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(650年)。闻一多《唐诗大系》认为王勃生于649年,即太宗贞观二十三年。刘汝霖《王子安年譜》认为杨炯《王勃集序》记载有误,王勃应生於永徽元年(650年),至於王勃卒年,刘汝霖則取上元三年(676年)。岑仲勉《唐集质疑·王勃疑年》亦表示:“《旧传》之上元二年:系叙事揭起法,勃非必卒于是岁。”綜合上述說法,似以王勃自述為確,即生於永徽元年(650年),卒於上元三年(676年),得年二十六歲。
  2. ^ 《杨炯集》卷三《王勃集序》:“君讳勃,……祖父通,……父福畤。”
  3. ^ 新唐書·王勃傳》载:“勃属文,初不精思,先磨墨数升,则酣饮,引被覆面卧,及寤,援笔成篇,不易一字,时人谓勃为腹稿。”吳子良《林下偶談·飲墨》亦載:“唐王勃屬文,初不精思,先磨墨汁數升,酣飲,引被覆面臥,及寤援筆成篇,不改一字,人謂勃為腹稿。”
  4. ^ 旧唐书·王勃传》 “有官奴曹达犯罪,勃匿之,又惧事泄,乃杀达以灭口。事发,当诛,会赦除名。”
  5. ^ 王勃作《癇鉴图铭序》云:“上元一年(應是二年之误),岁次乙亥,十有一月庚午朔,七日丙子,予将之交趾,旅次南海。”
  6. ^ 《舊唐書》本傳:“上元二年,勃往交趾省父……堕水而卒,年二十八”,《新唐書》本傳:“父福畤,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。勃往省,渡海溺水,悸而卒,年二十九。”刘汝霖《王子安年谱》谓:“按子安以去年十一月至广州,自广州至交趾不容有十月之水程,故知溺死必为返时之事也。”另,何林天《论王勃》认为王勃应生于高宗永徽元年(650),卒于文明元年(684),享年三十五岁,不取。
  7. ^ 王充閭. 在越南拜谒王勃墓. 《藝術交流》. 2010年12月18日 [2016年9月13日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3日) (中文(中国大陆)). 

參見

初唐四傑
王勃 | 楊炯 | 盧照鄰 | 駱賓王